破“镜中我”之茧,绽独立自我之光
23.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(60分)
国产动画电影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中,哪吒因人们对他的偏见而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“坏小孩”。其实,这就是心理学上的“镜中我”效应,即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往往是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反映。
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?请写一篇文章。
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参考立意:
1.挣脱他人目光枷锁,拥抱独立自我灵魂 2.破外界评价之茧,绽独立自我之花 3.挥别他人目光阴霾,奔赴自我价值晴空
破“镜中我”之茧,绽独立自我之光
在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中,哪吒被世人视为“坏小孩”,在这样的目光下,他一度自我怀疑,认定自己不受欢迎。这一情节生动诠释了心理学上的“镜中我”效应——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常受他人看法左右。但一味被他人的目光束缚,我们将难以找到真正的自己。唯有打破“镜中我”的桎梏,方能绽放独立自我的光芒。
被“镜中我”效应裹挟,人容易失去对自我的正确判断。他人的评价就像一面镜子,可这镜子可能扭曲变形。东晋诗人陶渊明,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,世俗以功名利禄衡量人的价值,陶渊明却向往田园生活。他若完全依据他人的看法,便会在仕途的追逐中迷失。好在他没有被世俗的镜子困住,毅然辞官归田,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过上了自在的生活。相反,一些职场新人,初入职场时满怀热情与梦想,却因领导的一次批评、同事的一句质疑,便全盘否定自己的能力,陷入自我怀疑的深渊,在他人的评价中失去了前进的方向。这是因为他们过度依赖他人的评价,让自己的认知被他人左右,如同在没有航标的大海中漂泊,失去了自我的锚点。打破“镜中我”的束缚,我们才能触摸到真实的自己。苏轼一生多次被贬,却始终没有被他人的诋毁和命运的挫折所打倒。他知道自己的价值并非由仕途的顺逆和他人的褒贬来决定。在黄州,他留下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洒脱;在惠州,他展现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的豁达。他不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,坚持做自己,在诗词的天地里尽情挥洒才情,成为文学史上的璀璨巨星。无臂钢琴师刘伟,在意外失去双臂后,没有被他人的怜悯和质疑所影响,他没有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可怜的残疾人,而是凭借顽强的毅力,用双脚弹奏出美妙的乐章,向世界证明自己的价值。他们都打破了“镜中我”的禁锢,不被他人的看法牵着走,从而实现了自我的价值。 打破“镜中我”,需要我们拥有坚定的内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。坚定的内心能让我们在面对外界的狂风暴雨时,依然坚守自己的方向;独立思考则能让我们辨别他人的评价,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。哥白尼敢于质疑传统的“地心说”,凭借自己的思考和研究,提出“日心说”,虽然这一理论在当时遭到了诸多反对,但他没有被他人的看法所左右,坚持自己的观点,为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各种声音充斥着我们的生活,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盲目跟风,不随波逐流,用独立思考的能力去审视外界的评价,用坚定的内心去坚守真实的自我。
我们不能成为他人评价的傀儡,而要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。破“镜中我”之茧,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磨砺自己,在风雨中坚定信念,在质疑中保持独立思考。当我们勇敢地打破那面由他人评价构成的镜子时,就能看到真实的自己,绽放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光芒,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。
ID:zwxk66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